为什么有女子学校?
因为“重男轻女”思想在作怪!
1、中国历史上,向来就有“男子读书,女子无识”的说法和观念(虽然现代女性通过教育取得了法律上的男女平等)——在这种思维定式下,办女子教育就成了一种“善举”;而办男子教育则理所当然。从政府到民间都有这样的共识,所以经费什么的从来就不缺。清政府办了京师同文馆,选了一堆少年(主要是太监)去洋人那里学技术,这属于官办教育。但同时也允许民间设立洋务学堂和派遣留学生,比如留美幼童,这是民办教育。两者都承认的。 但女子就不行,哪怕家里有钱也是不行,社会舆论会把你淹死——比如张之洞办了两所中学,一所就是专门给男子的汉阳府中学堂,另一所就是专门给女子的两湖书院(后改为高等学堂),这是官方办的,经费由地方财政支出。
2、民国建立后,新文化运动兴起,提倡男女平权,开始鼓励女子入学。但是在传统的思维里,上不了学的女子比上了学的人容易嫁人。因此社会上对女子上学仍然非常抵触,认为这是伤风败俗的现象。比如1923年山西一师女生杨兆骏提出女权和女爱(注:这里不是错别字,是英文FEMINISM的音译)问题引起轩然大波,就被骂得狗血淋头。 到了国民党统治时期,虽然他们标榜“三民主义”,要实行国民义务教育,但是仍然延续着传统,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办女子学校是善莫大焉的事情。所以无论是公共教育资源还是私人举办女子学校,都不存在什么经费不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