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分几个学校?
“学校”这个概念是相对于“家庭”来说的,是没有明确界定的模糊概念之一(另一个是“民族”)。 所以这个问题等价于: 世界上有哪些形式的家庭? 这个问题的答案显然没有一个统一标准,而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所谈论的是哪个层次的文化。 如果我们讨论的是个体层次的文化,那么几乎任何一种有组织的人类群体都能构成一个“学校”——哪怕仅仅以“学习”为目的,因为人类社会的一切群体都能够提供或者能够要求成员提供知识、技能或价值观的学习与支持。只要愿意承认,任何形式的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乃至性别歧视都可以被理解成一种“教育”的分配与传承制度。 但是倘若我们把讨论的范围扩大至个体所生活的更大环境,情况就截然不同了——并不是所有形式的群体都能够称为“学校”。 以家庭教育为例,在绝大多数社会中,父母都期望并且试图把自己人生中有关职业、金钱、地位或者爱情的悲剧避免在自己孩子身上重演,因此他们会在自己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对这些主题的认识和理解;而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也会不断对自己的认知进行校正,这种双向的交流与对话本身就是一种“教学相长”的过程。
于是,基于共同的经历(比如同为单亲家庭的孩子)或者共同的命运(比如同时面临失业的风险),很容易在个体之间形成非正式的小团体——这些团体的形成往往比正式的学校机构更早,并且存在的时间也更长久。它们就像是一个个的小型“学校”,具有相似的目标和职责,即帮助成员应对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挫折,并借此培养他们的社会能力和心理素质。 至于那些并非由共同经历或共同命运形成的随机聚合的人群,是否就一定不能称之为“学校”了呢? 我想答案仍然是否定的。毕竟对于人类而言,最难以抗拒的诱惑就是讲故事——无论是讲述还是倾听,都在促进着人类的社会化和再社会化进程。凡有人群聚集之处,必定有故事流传,而凡是故事流传之地,必定有某种“叙事结构”在发挥作用——无论这是不是人们有意为之。
换而言之,只要是人群聚集的地方,哪怕是没有任何正式教育安排的场所,都有望成为“校园”。 只不过在这种情况下,“教育”的职责便只能由老师或长者单独来承担了,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传递知识和价值。 但是如果从广义上把“教育”定义为一个不断地获取知识和更新观念的过程,那么实际上人人都是学习者,天天都有着新的知识需要补充,每时每刻我们的观念也在受到挑战。
因此从某个角度来说,这个世界上的学校其实就没有多少区别了,它们都是在努力培育着同一种人——智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