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大学该录取多少研究生?

毛智颖毛智颖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先跑题一下,就“大学应该录取更多的硕士”这个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好了。 作为一个本科就读某不知名985、硕士就读另一知名985的过来人,对这两个阶段的招生和培养都有一些了解。 首先从招生的角度来讲,我不太赞成“扩大专硕规模以培养更多人才”的说法。因为现在硕士点的扩充速度远远比不上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尤其是工科专业。以我所在的学校为例,近五年来申请到新增硕士点的学院基本都是偏文科性质的,而工科专业几乎没有一个新增点(虽然申请过,但一直没有批下来)。这就意味着即使扩招,硕士点的数量增长十分有限,而且文科专业的招生人数是可以大幅度增加的——毕竟很多文科专业一个导师往往带好几个甚至更多的学生。这样扩张后的人才培养质量是不是能得到保证是个很大问题! 再从培养的角度讲,我认为目前硕士的培养方向存在两大问题。一是重理论轻实践,二是培养方式相对单一。因此如果是我的话,想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可能会先从改进培养方案做起,在保持总体课时数的前提下,增设一些实习实践课程,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可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其次在培养模式上除了继续加强导师对学生的指导作用外,是否可以尝试由行业企业也来参与学生的学习及科研过程,让学生的培养更“接地气”些。当然,这样可能面临的就是成本的问题,如何来平衡成本和收益是我需要好好思考的地方。(其实任何改革都不可能是一揽子搞定的,需要一步步来,我也只是提出了自己想法而已。)

回到题主的问题,如何衡量大学研究生的招生计划是否科学合理呢?我觉得最主要还是看学生的培养质量,如果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能够学到想学的知识和技能,具备从事本学科相应工作所需要的素质,那么这项招生计划就是成功的。至于说有多少学生报考、考生来自哪些省份以及考生的分数怎么样,这些都是在计划实施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但是不应该作为衡量计划的唯一标准。不然的话,教育部每年发布复试线的时候,哪个学校压线,哪个学校过分高,又哪所学校过分低,不都一目了然了吗? 另外多说一句,现在的学硕好像也没有像过去那样纯粹了,比如我读本科的时候,我们的学硕是三年制,基本上大部分时间都在做实验、写文章,偶尔也会去听一些学术讲座;而现在读了研,发现有的学校的学硕变成四年制,前两年跟专硕一样,后两年才开始搞学术,这种学制的改变到底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我也不是很清楚……

赫若蔓赫若蔓优质答主

按照往年的要求,研招单位在进行研究生招生简章及招生专业目录等信息发布时,应按照教育部有关政策制定本单位的复试录取办法、分类复试录取办法、调剂工作办法以及接收校内外所有类型推免生办法,一并公开并严格执行。

此前,部分研招单位公布的招生简章中,存在对复试、调剂和推免生工作的解释说明较为简单,操作性不强,表述不够准确等问题。(注:这一办法将从2017年起全面实施。)

因此,2017年研招单位不能按照以往的“惯例”随意增减录取名额。简章中公布的拟招生人数,原则上只能在复试前根据实际参加考试人数适当增减,而不能在复试录取环节随意变更,招生单位要按照“招生章程什么时间公布,什么时间就生效”的原则严格执行。

因此招生简章公布之后,研招单位将不得以各种理由随意变更公布的拟招生人数。

也就是说,研招单位公布招生简章中的拟招生人数将从“预估数字”变成“刚性承诺”。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