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学为什么?
因为港大收生标准非常之严,比清北还厉害,每年10%左右的内地学生申请港校,只有八分之一可以成功入学(这已经比海外录取比例高很多了);同时因为学校规模不大(整个本科生只有7000多人),所以师生比例非常高,老师对学生很注重个性化培养,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很大,可以说在港大能够遇到很好的导师和教授的概率是非常高的。
另外就是港大的学习氛围。因为学校以科研为重,所以在港大你很少看到有同学去抢选修课的名额,因为名额少而同学们都自觉地不去抢。大家来上选修课的时候绝大多数都是安安静静地听教授讲课。在期末考试之前也很少见到有人挑灯夜战,大家都是合理安排时间,高效利用复习时间。我曾在某一门考试之前看到一位同学在图书馆学习到凌晨一点多,但这是极少数的情况,而且香港是允许学生休学的,只要学分修完即可,不必非得按时大学毕业。 至于很多人说的英语水平的问题,我在港大没有感觉到压力,因为上课几乎都用英文教材,教授也用英文授课,但是课后阅读材料和论文都需要自己花时间和精力去阅读和理解,毕竟不是所有的教授都会像高中老师一样把知识点都详细罗列出来。
事实上,港大在QS世界大学排行榜上之所以会名列前茅,与其在研究机构、论文引文和国际化程度等几项指标上表现出色有一定关系。但这一排名指标体系在一些国内学者眼中存在不足。例如,浙江大学教育学院院长眭依凡教授在分析该榜单时,就对其采用的论文引文指标的科学性提出质疑:“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中,‘论文引文’具有相当的不确定性。”他指出:“在西方社会中,很多国家的人文社科研究者都热衷于进行一些批判性研究,对本国或本地区问题提出尖锐批评。这种研究很难产生大量引文,即便产生引文,出于学术争论的需要,一般也不会予以正面或者肯定性引用。”这样的排名对于内地大学来说是不利的。
同时,该指标体系也未能充分体现大学的教育和教学成绩。以美国高校为例,眭依凡教授指出,在美国,尽管大学普遍高度重视学术研究,并视科研成果为高校学术声誉的基石,但也强调教学和教育在大学中的重要地位。“以常青藤盟校为代表的研究型大学对自身作为本科院校的身份深感自豪。”
在体现大学教育和教学质量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大学排行榜中,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大学仍然可以分获第一和第二名,而香港大学的名次相对则大幅下跌。
在其他一些排名体系中,港大的排名也相对靠后。比如,美国ESI每年公布的科研论文排行体系显示,大陆已经有接近10所大学进入前100位,远远超过港大的排名。
在美国《商业周刊》的评估体系中,北大(第67位)、复旦(第77位)和浙大(第88位)则进入世界高校100强。这一评估指标体系重视大学内部教学和科研环境的宽松程度,这可能也是北大等大陆高校名次靠前的重要原因。《商业周刊》总编辑约翰•霍利斯在解释北大进入世界百强高校时表示:“北大在教学和研究方面的自由度,已经使得一些外国学生开始放弃哈佛和斯坦福而选择北大。”
因此,港大的学术水平要全面超越北大和清华等高校,还有一定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