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在中国哪里?
哈佛没有分校或者校区之类的,它只有一个本部,就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剑桥市(就是MIT所在的剑桥市)。所谓的中国Harvard其实是指位于中国北京的哈佛大学燕京学社。 然后这个燕京学社是1920年由一些热心于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的美国人创建的。因为当时美国的大学在中国的名气都很响,所以创办这样一个机构自然是有美国大学撑腰的——比如耶鲁大学就派了丁韪良(William Alexander Pemberton)任第一任社长。
但是为什么选择北京而不是上海?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在那时美国已经意识到日本在文化教育领域的扩张,而北京作为民国政权首都,又相对更靠近东北地区日寇势力范围,因此选择在燕京设校有利于美国保持对中国的文化影响力。(虽然这影响了很久,直到建国后。) 而我感兴趣的是1936年成立的清华英文名著译丛社,这个翻译丛书的目的就是“翻译出版西方近代优秀著作”,而由当时的著名学者梁实秋、徐志摩、吴宓等人担任主编,计划每月出书一种,每年出书12种,共约百种左右。
我好奇的原因是,如果仔细查阅一下这些译者名单的话就会发现很多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名字,比如严复、傅斯年、俞大维等——这些人后来的成就无需多说,而能够进入这个翻译丛书社担任译者的基本都可以说是当时的顶尖学者。但这个项目的经费来源也是耐人寻味——“由哈佛大学燕京学社出资赞助”。
我不知道这个项目具体花了哈佛多少钱,但既然是“赞助”那肯定不是免费的,而且从当时的背景来看,哈佛很可能也是受迫的——二战即将爆发,日美冲突不可避免,而哈佛大学作为一个私立高校,总归要有点态度。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一个奇特的景象——两个世界顶级名校的学者们为了维持一个仅仅有十几个人的编译社而忙活的不亦乐乎。 (注:此段内容引用自本人以前回答过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