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绩点的平均成绩高?
因为GPA是加权计算得来的,算的是“总体上的成绩”(即GPA=(P1*n1+P2*n2+…+Pk*nk)/(N1+N2+…+Nk))。这意味着两门高分课程的成绩能够拉高GPA的分数,而低分课程的成绩对GPA的影响则会被稀释——只有当P1和P2两门课都取得满分才能弥补一门分数为0的课程对GPA的影响;反之,如果P1和P2有两门都没能拿到满分的课程,那么这门课的成绩就毫无用处了。这就使得GPA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都是“高者更高,低者更低”,平均下来自然就是“成绩越好GPA越高”了。
然而这样的结果其实是有失公允的。首先,不同课程难度不一,有的课程容易得分,有的课程很难拿分。用加权的方式求一个“总体评价分数”,这种对所有课程一视同仁的处理方式显然是不公平的。其次,GPA在衡量学生成绩的时候存在“边际效用递减”的情况。也就是说,GPA从600分到700分要比从500分到600分难的多。最后,GPA并不是衡量课程难易程度的唯一标准。同学们对难学的课程往往给予更高的评价,即便这门课程GPA较低,通常也不会影响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评价。
GPA这种衡量方法虽然对绝大部分同学都很公平,但对于少部分同学就不够公平了。这些同学的某一门课成绩可能因为实验安排、教师评阅等原因出现“非正常的偏低”或“非正常的偏高”的现象,这时如果采用GPA这种平均数来衡量,他们原本正常发挥的水平就会被扭曲。 当然,学校也考虑到了这个问题。大多数大学都有“GPA修正算法”,用来调整由于上述原因造成的GPA“异常值”——只要不是太过离谱,一般都不会被清除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