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如何确定车站能力?
1.德国 德国的大城市普遍修建了由多条线路组成的地铁(U-Bahn),这样的好处是即使在某条线发生故障,乘客也可以换乘其它线路继续旅行。由于德国城市的建筑密度相当高,修建地下铁路是解决大城市交通堵塞的好办法之一。但修建如此密集的地铁网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需要精确的计算每个车站每天的能力,以避免发生像北京那样因为修建地铁导致地面交通严重堵塞的情况。 德国人计算某个地铁站每日通过能力的方法很独到,他们不计算列车通过数,而是计算进入这个地铁站的所有人员的数量,然后乘以该站平均逗留时间,得出结论。
举个例子:某地地铁一号线日均客流100万人次,如果平均每人进站后停留3分钟,一天就是300万个乘次;如果乘次的平均旅程长度为2公里,那么这座地铁站的年客流量就达到了69485万次!这么庞大的一个数字,恐怕没有哪套现有的统计设备能够直接采集这样庞大数量的统计数据并加以分析。然而这似乎并没有难倒聪明的老德语们,他们想出了一个巧妙的主意:假如某个人进地铁时买了一张车票,出来时又买了另一张,那么他一定是在这个地铁线上下车的吗?当然不可能,这个人很有可能在另一个站点上车。既然如此,就不必再考虑这个人进出站的时间间隔,把他的每一次入站都当作新的客流,计入到站人数之中即可。
通过这种方法,尽管人们无法直接得到每趟列车或每次进站的数据,但还是可以比较准确地判断出某天及每年的进站人数。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算法没有考虑同一时段内重复乘坐同一车次或者不同时段内多次乘坐地铁的人的次数和比重。在这种情况下,这一算法将高估地铁的客流,进而低估其通过能力。对于上下班高峰期间出现的人流量突增情况,也未能顾及。尽管如此,这种计算方法还是具有代表性的,大多数情况下,不同地铁公司采用的方法大同小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