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好服务学生?
中小学生自杀事件频繁发生,引发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学生自杀并非突如其来的想法,他们大多有一个自杀的过程,从心理逐渐走向黑暗,最终一死了之。到底是什么样的问题,使得学生们选择如此极端的方式离开人世呢?从专业的心理角度来看,主要受消极认知风格、消极的应对方式、消极的生物机制、家庭保护不够、学校压力太大等问题的影响。对此,长沙致远学校的彭浩教授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为大家所参考。
建议一,转变消极的教育观念,客观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对于学生存在的不良问题行为,如学生抽烟、喝酒、逃学、逃夜、说谎、离家出走、厌学、考试恐惧、学习成绩差等,不应简单的片面地看待,而应从观念上加以转变,要认识到这些问题都是中小学生成长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不稳定心理和行为,属于正常的现象,是可以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教育和解决的。
建议二,对问题学生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问题学生由于存在各种不良问题行为而显得与众不同,这是不自信的表现或者自我保护的伪装。虽然他们表面坚强,但是他们心理十分脆弱,容易受到伤害,尤其害怕挫折和失败。当教师真诚地关心、爱护和帮助学生时,学生便打开自己的心扉,并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学习。
建议三,积极帮助学生认清自己,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引导学生用比优秀榜样的方式,看到自己的长处和潜力,树立自信心。自信是成功最重要的心理要素,没有自信心,成功便是妄谈。
建议四,注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阶段就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关于挫折教育和如何对待人生挫折的教育,以及个性素质教育,即克服个性中的弱点,发扬个性中的优点,培养健康的人格和优良的品质。尤其是对于家长,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应避免简单片面地指责否定自己的孩子,而应该积极研究如何教育和帮助孩子扬长避短,完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