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学院有研究生吗?
我05年在红河县读的本科,当时校区在蒙自县城边上,学校环境还不错,老师也比较负责任,同学关系也很融洽,当时红河州一共四所学校:红河学院、云师大文理学院(前两年云师大在这里办分校)、云南民族大学昆华学院(原华东师大昆明分部办学点)和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原西南师大昆明分院),这四所学校在同一个大门进出,所以经常一起活动。除了云大外,这三所学院当年都是本二批次招生,分数线基本上比同地区同批次的大学要低10-20分,因为当时这些院校都在争取生源,所以优惠条件比较多,我记的有加分奖励和减费录取;云师大的两个独立学院则是按照三本线招生并收费。
13年底回去看了看,校区已经整体搬到个旧市区了,老校区留了一部分作为继续教育学院用,目前继续教育部门在该校区设立了云南省电大红河分校。由于工作原因今年又回去了一次,看到新校区建设规模很大,但教学管理明显不到位,学生课余时间很多都在网吧里玩;老校区则更是破败不堪,只有几栋教学楼还勉强可以使用。
目前,除开红河县的乡镇农村还有几个村子还没通公路,其他大部分地区都已经通了公路,交通状况比以前好了很多。 总体来看,这几年红河州的教育投资还是较大的,但是管理和教学效果却未必能和投入成正比,大量的资金被一些高校拿去建大楼,买设备,而一些相对艰苦的学校却迟迟得到不了重视。
希望能通过我的经历能让您对这个地方有一些初步的了解,谢谢!
红河学院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是一所面向东南亚、民族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国家“十三五”百所产教融合高校、云南省首批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院校。
学校始建于1953年,1978年成立红河师范专科学校,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省属全日制综合性本科院校,定名为红河学院。2006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07年顺利实现增殖发展。2016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17年经云南省学位委员会批准增列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单位。
学校设有17个教学学院,有全日制在校生21000人,其中本科生18000余人、专科生2000余人、留学生近1000人;留学生人数在云南省高校中位于前列、全国州市高校中位居第一。有教职员工1242人,其中专任教师884人,博士、硕士421人。
学校现有73个本科专业,4个专科专业,建有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10个省级本科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专业、5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15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本科)专业、8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有4个省级重点学科、10个省级教学团队、15个国家级、省级实践(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省级教学示范实验室、7个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5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1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和1个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1个省级重点培育基地。有495个国内外(境外)实践教学基地,2个国家级实践教育基地,2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省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019年,学校《生物应用技术专业虚拟仿真实践教学中心》入选省级示范中心。有彝学研究院、红河文化研究院、西南联大研究院等12个独立建制的研究机构,有5个被认定为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有云南省高校民族文化研究基地、民族医学研究基地等4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民族民间医药研发工程研究中心等6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红河文化研究院是教育部中国西南边疆民族文化教育重点研究基地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研究基地。学校还设有红河州社科联、红河州民族文化研究院和3个州市级研究所。有公开出版学术刊物《红河学院学报》,公开出版的《中国民族民间肿瘤疗法集成》、《彝族传统医学集》、《哈尼古歌》、《哈尼族风俗志》、《哈尼文化丛书》等重大科研项目和专著、编研出版的《云南民族药志》三、四、五卷和《哈尼竹简经书》等一批著作、古籍,有影视人类学专题片《哈尼族》等影视教材,均在文化教育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有2名省级教学名师、2个省级名师工作室。有3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71门国家级、省级、校级精品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双语教学示范课程、一流课程。
近年来,师生在国家、省部级文学、艺术、体育、科技、教学竞赛中取得了1000余项奖励,师生作品在《中国文学》、《中国社会科学报》、《人民音乐》、中央电视台、中央民族歌舞团以及中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展播、展演、参展,获奖。多名师生入选《百年中国新诗经》、《中国电影百年百人百事》、《中国音乐家名录》。
学校以“团结、奋进、求索、笃行”为校训,秉承“红土精神”和“西南联大精神”,走“以特色求发展之路”,实施“1369”发展战略,贯彻“以人为本,服务红河,融入云南,辐射南亚东南亚,建设区域性高水平大学”的办学理念,以特色谋发展,以服务赢支持,以合作增实力,构建“国际化、民族性、教师教育和工程技术教育”3个办学特色,建设“中国(红河)东南亚国际教育发展中心、滇南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中心、滇南民族医药研究中心”3个高端平台,夯实“师资队伍、教学改革、教材建设、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国际化内涵建设”等6个教育教学基础,强化“领导、制度、内涵